秉承责任,建设学生心灵家园

首页    心育专题    秉承责任,建设学生心灵家园
通过研究,我们还深切地感到,特殊学生成功教育的关键是要树立一个积极、健康、科学的认识观念。这里,让我们以厌学学生的研究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    厌学学生问题的表现
经调查研究,有关厌学症的同学大致有几种情况:
特征一: 表现为对学习和用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样错误认识是对社会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偏见在学校中的反射。但无论如何,这种观点对一些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是厌学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之一。读书无用论成了厌学者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
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使学生厌学。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内疚、厌恶等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与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学习。
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的活动存在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远离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课。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逃学,有的干脆放弃学业出走和退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经常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也是厌学患者的重要特征。
特征四:表现在对学习方法上的偏差。在学习中,有自己的“绝招”是很重要的,而一部分同学缺乏独立性与创造性,只是服从于、依附于老师,一旦没有了老师的指挥棒,就乱了方寸,有的就盯着同学,今天向张三学一点,明天向李四讨一点,结果也只能是“邯郸学步”,迷茫中成绩已是悄然滑下。
特征五:表现在对学习的结果体验的偏差。缺乏正确的挫折体验,对困难和挫折缺少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大度。许多学生将学习的成功(具体表现为考试分数)看得高于一切,不允许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丝毫的退步,一旦某次或某几次考得不好,便耿耿于怀、备感失落,在挫折面前或者蛮干,或者放弃面对严重的厌学现象。
    厌学学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学生的厌学,有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客观原因涉及考试制度、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还有家庭教育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会大环境及大众传媒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学生的厌学,突出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其它心理因素造成的,具体说来,一般有如下几种:
1、动机缺失 兴趣转移
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负动机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它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老师的苦口婆心、老师的软硬兼施、老师的循循善诱,往往被抵消,“启而不发”者大有人在。
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很多人开始盲目追求金钱而忽略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使不少学生产生了金钱至上的观念,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愿意努力。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录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由于自身比较懒惰,怕苦怕累,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很累并且很乏味的事情。许多高中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一看到书本就头痛,这一点是引起高中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表明,在厌学的学生中大概有32%的学生的厌学是由于懒惰引起的。
2、分数至上 学法不当
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多年来,我们的唯分数论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待学习成绩的心态。在这些学生中出现厌学现象不是偶然的,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都可能使学生在学习考试中出现一连串的不良反应,形成某一阶段的恶性循环,造成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倦而厌学。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学校将压力付给教师,而教师则将负担转嫁给学生,于是便产生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拼命延长课时,加班加点,学生从早学到晚,双休日也不得休息。
上课时,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或听得一知半解;课后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无从下手。致使他们对学习毫无信心,产生厌学心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调查表明,在厌学学生中大概有36%的学生厌学是由这一点产生的。
3、期望过高 学习无望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家长的功利思想特别严重,一是虚荣心,邻居的孩子或者同学、同事的孩子比自己孩子成绩好,心理不平衡,便拼命要求孩子争气,二是成人化,强化孩子的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什么搞好学习将来就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等。事实上,这些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孩子们往往不仅不买帐,反而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因为他们的心理并没有成熟到大人的地步,是不可能按照成人的思想来生活的,欲速则不达。
对学习期望过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底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这便是典型的习得性失助感现象。
失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4、情感饥渴 教育枯燥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往往广交朋友,追求刺激,以从其它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同样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这些学生广交朋友,常常不辨良莠,哥儿们义气十足,容易受不良因素诱惑,导致厌学甚至辍学。许多事例表明,父母离异,其子女情感残缺;家庭变故(父或母亡),其子女情感孤僻;家教粗暴,其子女情感压抑。这些都可以说是学生厌学的导火线。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不当,如搞题海战术,课堂枯燥无味等。当然,师生关系的好坏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或不足,造成部分学生对他们产生反感,并可能由此而影响学科的教学。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位教师不满,往往对他讲课也不感兴趣,严重的对该学科也不感兴趣。学生的情感容易延伸与发散,不善于控制与收缩,其结果常常运用惩罚自己(不学习该学科或者故意不学好)的手段来反抗教师。 
    厌学学生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1、积极面对,情感润滑,创设成功机会。
正确面对学习,认真科学分析,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课前做好预习,以提高听课效率;课后认真及时完成作业,做好复习工作。由此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情感教育的润滑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学校要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佳而厌学的学生更应如此。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经。低目标,学生易达到,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加强管理,家校联合,探索教育途径。
有关部门要加大整治电子游戏室、网吧、书刊、音像制品等的力度,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为此,作为学校或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多与家长联系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交流和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教师与家长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以便及时改变学生的厌学现象。
抓住教育学生的契机,不失时机地提供给学生有哲理的思考事例,和家长一起为厌学的学生作心理上的辅导和实际的帮助。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一方面,对孩子要不断鼓励和肯定,学习本身具有局限性,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时间长了产生厌学情绪是正常的;另一方面,每个孩子对每一门学科的兴趣大小是不同的,父母大可不必为此感到恐惧。父母正确的做法是:承认学习是一项艰苦劳动;同时,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和肯定他们。因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还很不成熟,来自父母和老师对他们各方面的积极评价,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巨大帮助。那么,父母就要从培养兴趣入手,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就变得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把孩子的兴趣迁移到学业上来严格地说,乏味性厌学的孩子不是没有兴趣,而是没有把兴趣和好奇心集中到学业上来。 要想方设法控制孩子的非学习时间。或者规定,要把所有作业完成了才能发展其他爱好;或者把学习和业余爱好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要让孩子对自我价值建立起一种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要创造合适的环境,让孩子在自我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和趣味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彻底矫正厌学情绪。
3、营造课堂,和谐关系,经营活泼环境。
利用心理学知识引起厌学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实行民主教学,变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表演、演讲、讨论、竞赛等和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来激活课堂;要多检查、指导厌学学生的作业;布置作业应适度、新颖,体现能力培养,杜绝“题海战术”;上课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情感,教态要得体等。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平时应多接触学生,建立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差距。
构建和谐校园,营造和谐师生关系,让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
总之,对于厌学的学生,成因因不同学生而异,有很多的办法可以使他们获得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激发们的潜能,有人说孩子厌学,钥匙在家长和老师的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课,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启学生的心灵,减少学生心理的压力,增强学生的体验,用师爱温暖学生的心灵,获得学习过程中心灵的释放的成长的快乐。 
图片:有效教学开题报告会.JPG 
2015年6月10日 11:36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