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特殊学生教育与心理救助的研究课题

首页    心育专题    普通高中特殊学生教育与心理救助的研究课题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这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具有高尚品德、心理素养好、教育方法得当的父母是学生学习良好、顺利成长的引路人。”苏赫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在行为表现上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要“以人为本”,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人文教育精神的重要方面。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表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998年8月《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
     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
     可见,本课题是有充足的理论和政策依据的。
二、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一)正确的思想观念。学校教师多数已树立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心理,重视学生健康成长的观念。学生也有意关注自己心灵感悟,修正自己的成长轨迹。学校已形成了重视心理教育的氛围。
(二)专门的研究机构。学校十分重视心理教育,专门设置心理咨询机构,选用心理学研究资深教师牵头研究。学校心理咨询室已对所选课题进行过系统研究,积累了大量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三)资深的研究人员。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都具有在教育一线长期工作的经历,都是担任班主任工作5年以上的校骨干教师,和学生有过心灵的接触。所有参与课题研究成员中大部分都是接受过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具有踏实肯干,勤于专研的精神。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是一群教学教育工作中的生力军。
    (四)畅通的网络资源。我校拥有较丰富的教育管理、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书籍、报刊;兴建了校园网,全部通过宽带接入互联网,形成了有效的教育网络系统,研究者能从中吸收先进的教育观念、思想和方法,充分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深化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五)有力的领导支持。学校对于课题的展开和实施给予大力地支持,并将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人力、物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并邀请一些专家为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全程关注指导整个实验过程的实施,以保证课题高质量完成。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一)课题理论指导小组成员:贾淑华
    (二)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孙兆礼 
         副组长:常正群
         领导小组成员:何竟轩 苑玲玲 陈燕 
    (三)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组长:孙兆礼
         副组长:何竟轩
         课题主研人员(即子课题负责人员):苑玲玲 陈燕 董长军 冯玲 孙娜 孙丹 汪洋 邓亚光 华玉莹 赵新刚 李伟 侯玉立 冯丽 李艳伟 王长城 周远英 李乡珊  
四、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课题研究工作细化到每个教研组,教研组在课题组指导下要制定出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要有时间保证,每月至少安排一次集中、学习、交流、培训等活动。
    (二)、每学期课题领导小组均应组织一些较大型的实际培训、交流活动,请课题研究顾问来学校指导课题实验,或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三)、考勤制度:在课题研究实验中的集中学习、培训、交流等活动的考勤,与学校常规教学、教研的要求一致,纳入常规管理。
    (四)、经济保障:学校自筹经费,每年拨出一定专项资金,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2009年3月1日

2015年6月10日 11:36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