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品质心育课堂教学模式小试

首页    心育专题     高中语文高品质心育课堂教学模式小试


高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切实适应高中教育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秉持高尚、本真、丰厚、灵动的高品质课堂教学的理念,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笔者思考《论语》中的重要文化经典,感受先贤孔子的丰富的教育理念,无论是以道德关怀为崇高追求的教育目标,还是平和达观心态映照下的多维阐释,都充满了温馨的人文关怀因素。引用孔子对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一些言论,指导高中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正确态度。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积极情绪,感受鉴赏。

   《论语·述而》篇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描述的是因问题而引发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积极求知的状态。“愤”指求通未得之意,“悱”指欲言未能之意。这句是一种由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情景。教师在导课的过程中,巧妙设计问题,以问题为驱动,引发学生“如鲠在喉,吐之为快”的感觉,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习情绪得以高涨,使语文教学有个好的开端。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品读作品的时候,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的魅力,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审美力,陶冶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在我讲授《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时候,连续给学生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词人为什么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湘江的秋景因何让它感受寥廓”,“词人青春年少的形象是怎样的”,“词尾的浪遏飞舟是否能表现出词人的狂傲不羁”。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之后,学生借助自身的力量就将问题一一回答清楚,而且是争先恐后,此起彼伏,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

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清晰准确,积累整合。

     《论语•述而》篇中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指出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默默坚持的过程,以及默默地增加和识记知识的过程。“厌”满足之意,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有的人学习,越学越有兴趣;可是有的人学习,越学越感到厌倦。这是为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只要真正能静下心来学得进去的人,都不会感到厌倦,反而会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所以要做到学而不厌的关键,还要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清晰、准确、牢固、稳定地积累整合,在学生心中形成问题中心图式,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屈原《离骚》一文中的生僻字词真是太多了,如果学生不将课文抄写、识记数遍,是无法完成释义性默写的。我采用逐段讲解,逐段考核字词的方法,使学生学一点,就能收获一点,能安静地识记,又能及时纠正错误,使识记的知识得到夯实,又能领悟作者内心的情感,学生积累整合能力得到加强。

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引导倾听,思考领悟。

   《论语·为政》篇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教师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要引导品读经典名著和名篇,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苏轼《赤壁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逆境中,要学会豁达处世,乐观地看待挫折,学会一念放下。教师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客人究竟是谁,是苏轼的朋友,还是苏轼自己,应该从哪个角度来思考?学生贯通全篇,整体感知,逐步领悟到客人其实是儒者的苏轼,苏轼的回答是道者的苏轼。学生回答时教师认真倾听,儒者的苏轼是悲观的,是落寞的,是面对浩瀚的长江哀叹人生的短暂,巧妙的行文让我们看到苏轼的内心世界,我们要学习道者的苏轼,遇到困难的时候,学会随遇而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留出智慧的大脑思考更好地解决困难的方法,师生在切磋琢磨中提升思想的碰撞,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丰富灵动,应用拓展。

窗体顶端

   论语·雍也》篇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告诉我们:“君子应该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也就不会叛道失德了。”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增长我们的见识,增强我们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可以陶冶情操,增强我们自我完善的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立足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体现和实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系统的知识关联,完整的知识系统把握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而恰当的学习时间和发展空间,让学生经历深刻灵动的思考、探究、合作与交流等学习过程。在生活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知识,在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在学完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之后,进行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从课文中有所领悟,学生在基础阅读和扩展阅读的基础上,丰富情感,加深感悟,从毛泽东的诗词中读出豪迈、壮阔、伟岸,从戴望舒的现代诗中感受生活的落寞和孤单,从徐志摩对母校眷恋中感受美好事物对人的影响,从艾青的经历中感受亲情的重要性。学生系统地把握新诗流露出的思想情感都是来自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了仔细地梳理,捕捉灵感,大胆书写心声。 一年一班朱铭鑫以“自然中的感动”为题目,淡淡地写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事让我们倍受感动。感动,让我们记住过去,体味现在,憧憬未来。在我的世界中也有一件事令我内心感动,久久在心中挥之不去。淡忘了时间与人物,只记得是那次考试失利。我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看云彩嘲笑,忍强风撕扯,听树叶私语。看着卷子上鲜艳的红叉与刺眼的分数,我有些不知所措。难道这么多天的日夜辛苦换来的只是这个下场?脑海中浮现出我向妈妈的保证,让我更加失望。”写出内心的苦闷与失意。

    高一二班尹倩倩以“军训的体验”为题目,深情地写到“在学校的阅兵仪式和会操表演上,我们二班拿出最饱满的气势,在每天早上晚上的训练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团结向上的精神,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不仅肯定了我们这几天的艰苦训练,而且鼓舞了同学们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士气,这要感谢我们校领导对我们的支持,班主任对我们的呵护,教官们的严厉教导,更要感谢,一直坚持下来的自己!”道出了内心的感激之情。

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支持顿悟,发现创新。

   《论语·为政》篇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吸收新知以达到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支持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所学知识能够在复习巩固中获得新的领悟随着学生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将学生引入思考的自由天地,让他们主动探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产生更多、更新、更独创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让学生相信每一种观点都是被欢迎的,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创造性思维中来。开拓新的认知领域,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融汇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以饱满的激情讲演出美国黑人的政治梦想。学生在阅读之后,回忆以前所学知识,《烛之武退秦师》、《记念刘和珍君》、《就任北大校长的讲话》、《短歌行》等篇目,逐渐在心中形成自己的人生梦想,有的表示: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日的梦想。也有的表示:我要成为为人民服务的人,让更多的人摆脱痛苦。听到学生们脚踏实地的梦想,我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已经在他们心里扎根发芽,一定能长出参天大树,为天下人服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支持质疑,引导学生逐步顿悟,解决心中困惑,使学生有机会表达创新思维,开拓新知领域,为日后的学习奠定牢固基础。

    教师始终秉承积极思考,不断创新的教育理念,提升高品质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探索能力。《论语》中儒家经典思想在心育课堂上的有效利用,激发学生生命潜能,彰显生命意义,放飞学生智慧定会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

 

2016年3月11日 04:11
浏览量:0
收藏